毛泽东师范毕业后。。。
2018-01-25 18:56:24
  • 0
  • 21
  • 31

注:我(亦正亦邪)上网查毛泽东读师范的学历资料,想寻思一下如果他这两年才毕业,他会且能从事什么事业,或者说他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又会有什么光明的前程,结果发现了下面的这篇文章,于是转贴于后。。。

=================================================

青年毛泽东之路(8) 四师师范生

http://hn.rednet.cn/c/2013/10/22/3176459.htm 

2013/10/22 16:36:12 [稿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编辑:康晓乔] 红网官方微博 红网新浪官微 红网腾讯官微

  

1914年2月湖南第四师范职员及预科学生合影。第5排左二为毛泽东。

  

荷花池巷中的荷花池石碑。

  

毛泽东在四师的听课笔记——《讲堂录》。

  ▲四师校长陈润霖。

  ▲袁吉六。

  ▲毛泽东题写的袁吉六墓碑。

  (本版照片均系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一般人都知道毛泽东在一师读了5年半书,可不知道他的“师范生生涯”始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

  选择上师范,毕业后做一名小学教师,这是毛泽东的一次职业选择,表明他最终选择了以这一职业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和为社会服务的平台,也标志着他迈开了“立业”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回顾毛泽东整个人生道路的话,就会发现进入四师是其关键一步。因为,四师让他“跳”进了一师。

  1 足印:荷花池,四师当年“驻扎”地

  1913年初,湖南省府决定创办第四师范,派陈润霖为校长。

  陈润霖是长沙著名学校——楚怡(系列)学校的创办者。这个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的毕业生一生“以兴办教育为己任”。是他,在学生中最早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6年,已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1906年,陈润霖认为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因而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楚怡从小学起步,后来则成为“系列校”——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工业专科,连成一气。当时,这在湖南是绝无仅有,在全国亦属罕见。

  陈润霖创办第四师范时,颇为艰难,连一间房子也没有。据毛泽东同学周世钊回忆:“当时学校无正式校舍,是租了一栋民房(有长沙学宫街一带之说)创办的,看报必须到学校阅报室。”就是说,教室、学生宿舍、校本部等散落在一片民居中。

  “1914年春,全校同学已经到齐,等候上课,但学校发生了一件谁也没有预料的困难”:原拟在岳麓山建筑新校舍的计划迟迟未能进行,原来七个班的学生已挤得不成样子,新招学生更是无地可容。苦了陈润霖,只得急谋另租民房解决眼前困难。恰好长沙师范(荷花池,今为荷园小区)校长徐特立以学校经济困难,决定将学校迁到城隍庙,而把校舍出租,以租金维持学校。四师和省立一中争着租赁长师宿舍,“结果一中捷足先登,先行签订租约,四师学生大为失望。这时,毛泽东倡议,最好将校具搬进长师,占了校舍,再与长师和一中理论。于是,几班预科学生全体动员,将各班课桌,肩负手抬,络绎街道,一日之间,占领了全部长师校舍。”

  毛泽东一中的同学甘融曾回忆:一中“直到1914年设在荷花池的第四师范并入南门外的第一师范之后,才迁入荷花池。”这也证明四师曾“驻扎”荷花池。

  2 足音:这里“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

  毛泽东后来回忆进四师的“大背景”时说:“这时我没有钱用,因为家里不给我金钱,除非我进学校……同时,我恳切地考虑了我的‘职业’,并以为我最适宜于教书。于是我又开始留心广告了。”“我注意到湖南师范学校(四师)的一个动人的广告,我高兴地读了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两个朋友也劝我进去。其实是要我帮他们预备入学论文。我将自己的意思写信给家里,得到他们的同意。我代两个朋友做了论文,自己做了一篇。结果一齐录取。”

  毛泽东选择做师范生,有的说是省立一中的国文老师(历史老师)胡汝霖启发了毛泽东;另有一种说法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终身从教的选择影响了毛泽东。黄露生在《毛泽东尊师风范》中如此描绘:毛泽东看到四师招生广告后,“马上找他当时第一师范任教的‘九哥’王季范先生咨询。王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有新特点、新气象……再有,该校从监督到教习都是名家……”

  还有更多的说法。不管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毛泽东自己的回忆是“权威发言”:发现了“自己”——“最适宜教书”、找到“解困”之计——“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后的选择。

  3 足步:毛泽东初识陈润霖

  一些回忆录,甚至史志,说毛泽东是以第一名考进四师的,可他自己没有提过此事。但他的文章引起了校长陈润霖(字夙荒)的关注,却有贺果的回忆录作证:

  贺果在报到当天,就和毛泽东认识了,因为两人被安排在同一间宿舍,而且做了“铺邻”。

  两人正在互相了解之际,一位中年人走进了宿舍,笑着对毛泽东和贺果说道:“毛泽东同学,贺果同学,你们俩谈得好热闹呀!”贺果吃惊不已,问道:“请问这位先生,您怎么知道我们的名字呀?”中年人笑着答道:“你们报考四师不是交了照片么?”一位比毛泽东、贺果先报到的同学指着中年人介绍道:“这位是我们四师的校长陈润霖先生!”毛泽东和贺果立刻站起身来,向陈先生深深一鞠躬。

  毛泽东说:“陈先生,我们在社会上就听说您啦……今天能见到您,我们真高兴!”

  “往后,”陈润霖拍了拍毛泽东的肩儿,“我们就在一块学习啦!你们两位入学的语文试卷我都看了。毛泽东同学,你写得一手好文章啊!”

  毛泽东谦和地一笑:说:“什么好文章啊?那是初出茅庐的涂鸦。”

  这是毛泽东初识陈润霖。以后,师生俩关系密切,毛泽东早期人生之路、革命之路都伴有陈润霖的影子。

  1956年,一师举行纪念陈润霖逝世10周年座谈会,毛泽东为之题词:“纪念陈校长夙荒先生——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受业毛泽东。”此为后话。

  4 足步:在“袁大胡子”门下

  在四师,毛泽东结识了一批同学和老师。老师以袁吉六为代表,还有后来关系密切的黎锦熙。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戴瓜皮帽、一脸络腮胡的袁吉六。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博学多才、冷脸热心,却“脾气很大,性格固执”,还讲究师道尊严。他给喜作“康梁体”的毛泽东作文打了低分,因而师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这个“袁大胡子”颇有来历:他和湖南名流胡元倓、谭延闿、陈润霖在1897年同时中举,有同年之好。袁吉六中举后不复“上进”,四处游历,几次在旅途中弄得弹尽粮绝。1913年初,陈润霖不忍见这位年已45岁的同年四处漂泊,一纸聘书把他“拴”在长沙,做了四师的国文教员。

  毛泽东在“袁门”学国文,师生之间真的发生过一场“战争”,但不是《恰》剧演的那样。那次,袁发现毛泽东在作文上写了“X年X月X日第一次作文”的字样,很不高兴地“下令”:“我没要你这样写,重抄!”师生互不相让,最后还是校长摆平此事。其实,袁吉六很看重毛泽东,特别赞赏他入学考试的作文,说毛“堪称奇才”,后来更是评价他:将来从文是一代文坛泰斗,从政是一代安邦兴国的社稷英才。在一师时,校长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袁吉六一气之下,疾书辞呈,中有如此句子:“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如若开除,天理不容。”

  但袁确实不喜欢,甚至可以说不允许毛泽东在作文上效法康梁。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揶揄我的文章,并斥为新闻记者式的作品。他看不起我的模范梁启超,以为他只是半通。我只得改变我的风格,攻读韩愈的文章,和熟记经史中的典故。所以,谢谢‘袁大胡子’,必要时我现在还可以做一篇清通的古文。”袁对毛施教,可谓呕心沥血,甚至常开“小灶”。

  后来,四师并入一师,袁吉六也去了一师,仍然做毛泽东的国文教员。如此,毛泽东在他门下就学5年半。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为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师题写了墓碑。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也是自古至今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人、为老师“破例”题写墓碑。

  5 足步:留下一本《讲堂录》

  现在人们看到的那件重要文物《讲堂录》,是毛泽东就学四师时留下的一本课堂笔记,记的时间为1913年10月至12月。

  一个学期结束,毛泽东便将课本、学习笔记等留在家里。人们记得,“他作的各种读书笔记、读报摘记等是很多的,曾积有一网篮,存在湘潭韶山家中。‘马日事变’之后,他的族人为防反动派迫害,将他的全部书籍文物连同这些笔记搬在后山烧了。他的幼年塾师(毛宇居)从灰烬中救出来这本读书笔记……一直珍藏到解放以后。”

  《讲堂录》共47页,一万多字,全部为“兰亭体”小楷字书写而成。前面11页为《离骚》、《九歌》全文抄录,一丝不苟;后面36页主要是国文和修身的听课笔记。“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先秦哲学、楚辞、汉赋、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其中的议论多是做人和治学的随感,含有深刻哲理。当然,其中有的是听课时“全文照录”,而不是毛泽东的观点。

  专家如此评价这本笔记,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那时是一个何等勤学苦思、有宏大抱负的青年。这时候他是纵览古今,网罗各家,兼收并蓄;但由于他的善于独立思考,批判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凡读过的书、接触过的思想观点,都能消化批判而有切实的收获。这对于他后来思想与作风的发展是大有关系的。”

  6 记者感言:“跳”上一师大舞台

  一师对于青年毛泽东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毛泽东进一师是从四师这个台阶上“跳”进去的。

  民初是一个时局不稳的时代。1913年底,北洋系的汤芗铭取代了“湘系”的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湘系”的陈润霖被“汤系”的易克臬所取代,失去了教育司长位置。接着,湖南教育界也来了一次洗牌:陈润霖创办的四师这张“牌”被洗得合并到一师。

  这次合并虽然让毛泽东失去了熟悉的求学环境,但他是幸运的,“跳”进了一师。

  一师相对于四师,历史久远,师资宏厚,设施完善,环境宜学,名气更大,当时有着湖南“第二学府”的美誉。毛泽东在“人才摇篮”里,可谓得春风雨露,长成“大木”会有时。

  如果说,一师为成就中国革命舵手毛泽东居功至伟的话,那么,四师搭好毛泽东“跳”进一师台阶是历史关键节点。

  ■链接

  四师合并于一师的因由

  1913年底,都督谭延闿因为参与反袁的“二次革命”,被赶下湖南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北洋系的汤芗铭。湖南教育界也来了一次洗牌。

  当事者如此叙述其过程和个中因由:1914年初,“湖南省议会忽然通过一个决议,将四师与一师合并,全体教师和学生均迁入一师。”省议会这种决议,“也是教育界派系斗争的结果。四师校长陈润霖……是谭延闿一系人物。谭下台时,陈也辞去(教育)司长职务”,只做四师校长。“接任教育司长的是易克臬,是北洋军阀系统里面的人物……因四师没有校舍而把它与一师合并,当然出于他们的主张,借此推倒陈霖润的校长。他们看来,是绝妙的计策,是如意算盘。”

  于是,毛泽东和四师的300多名学生,也就迁入了一师。创办一年的四师就这样结束了。四师春季招收的学生和一师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六七八九十5个班。毛泽东被编入仅有38名同学的八班。按学制算,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要比原一师的学生多读半年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